硅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有循环寿命低、体积变化大、持续产生SEI膜,而硅碳负极材料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所以硅碳负极材料是未来负极材料的发展重点无疑。
锂离子电池因其优异的性能已经在便携式消费电子、电动工具、医疗电子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同时,在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储能等领域也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为什么要用硅碳作为负极材料?
碳和硅材料的性能
从上表可以看出硅材料的质量比容量较高可达4200mAh/g,远大于碳材料的372mAh/g,是目前已知能用于负极材料理论比容较高的材料。并且硅材料环境友好、储量丰富、成本较低。但是硅负极材料存在的问题有循环寿命低、体积变化大、持续产生SEI膜,而硅碳负极材料可以有效改善这些问题,所以硅碳负极材料是未来负极材料的发展重点无疑。
1.硅碳材料是如何复合的?
硅碳负极材料按结构类型主要分为:
(1)包覆型硅碳负极
包覆型硅碳负极材料往往是将不同纳米结构的硅材料进行碳包覆,这类材料以硅为主体提供可逆容量,碳层主要作为缓冲层以减轻体积效应,同时增强导电性。碳包覆层通常为无定形碳。
(2)负载型硅碳负极
负载型负极材料通常是在不同结构的碳材料(如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等)表面或内部,负载或者嵌入硅薄膜、硅颗粒等,这类硅碳复合材料中,碳材料往往起到结构支撑的力学作用,它们良好的机械性能有利于硅在循环中的体积应力释放,形成的导电网络提高了电极整体的电子电导率。
(3)分散型硅碳负极
分散型硅碳负极材料是一种较为宽泛的复合材料体系,包括硅与不同材料的物理混合,也涵盖硅碳元素形成分子接触的高度均勻分散复合物体系。事实证明将硅材料均匀分散到碳缓冲基质中,可以一定程度抑制硅的体积膨胀。
2.硅碳负极材料的研究难点是?
体积膨胀导致的循环寿命、安全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又会产生新的关于制备、成本的问题。
在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会膨胀100%-300%,不断的收缩膨胀会造成硅碳负极材料的粉末化,严重影响电池寿命。硅的膨胀会在电池内部去产生巨大的应力,这种应力会对极片造成挤压,从而出现极片断裂;还会造成电池内部孔隙率降低,促使金属锂析出,影响电池的安全性。
解决体积膨胀的问题可以通过控制碳材料中硅的含量、减小硅体积到纳米级;或改变石墨质地、形态,实现碳和硅的较佳匹配;或者采用其他物质对硅进行包覆,促进膨胀后的复原;还可以采用更适宜的电极材料等一系列方法来减少硅膨胀带来的诸多问题。
实践证实,要想取得比较理想的电化学性能,复合材料中的硅颗粒粒径不能超过200-300nm。但是在比表面、粒径分布、杂质以及表面钝化层厚度等关键指标技术壁垒都很高,国内厂家目前还达不到,而外购纳米硅粉成本极高。
目前硅碳负极材料的总产量尚不足锂电负极材料的1%,不过随着各大负极企业的扩产和新企业的崛起,预计硅碳材料在2018年底会正式大批量进入市场。尽管目前对于硅颗粒嵌锂膨胀、SEI膜不断破裂生长消耗锂源和电解液等问题还没有非常完美的解决方法,然而经过国内外各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多年努力,部分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已得到电芯企业的认可。
上海金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有自己的独立有机合成实验室,可以自主生产合成各种无机纳米材料,我们可以合成从零维/一维/二维/三维四个分类来提供几十个产品分类和几千种纳米材料,以及他们的氧化物或碳化物及复合定制材料等等,我公司自产的产品纯化纯度高达98%+以上并可以提供液相图谱来佐证纯度,并且提供相关技术指导服务。
相关定制列表
掺杂的双连续介孔二氧化钛和碳的复合材料
Cu2O@TiO2核-壳复合材料
豌豆状的Sb@TiO2复合材料
新型TiO2-B@NiO纳米复合结构
还原石墨烯氧化物/TiO2B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C/Si复合材料TiO2/Si复合材料
钛基负极材料(Li4Ti5O12和TiO2)
SnO2@TiO2复合材料
钛酸锂Li4Ti5O12/锐钛矿型TiO2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二氧化钛介孔材料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三组元CuO-Cu-TiO2纳米管阵列复合材料
TiO2/石墨烯及TiO2/Fe3O4复合材料
p-n异质结NiO/TiO2纳米复合材料
Si/TiO_2/C锂离子电池负极复合材料
钛基氧化物/CNT负极多孔纳米复合材料
钛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YiO2/Li4Ti5O12
稻壳衍生的硅基复合材料
TiO2-GNs纳米复合材料
Fe3O4/Fe3C/TiO2@C复合纤维
TiO2@PC作为锂离子电池
SnO2@TiO2复合薄膜材料
Li4Ti5012/TiO2纳米复合材料
片层TiO2/SnO2复合材料
S@TiO2/PPy锂硫电池复合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TiO2/Ag
TiO2/石墨烯及TiO2/Fe3O4复合结构
纳米二氧化钛/多孔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CoMn2O4C/Li4Ti5O12Fe2O3@TiO2
纳米金属/TiO2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与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
LTO/CNFs复合材料
二氧化钛包覆硫化亚锡(TiO2@SnS)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TiO2/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_4Ti_5O_(12)
TiO2/石墨烯气凝胶复合材料
锐钛矿型TiO2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锰氧化物及其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TiO2P2O5纳米复合材料
共轭聚合物/二氧化钛纳米管复合材料
Fe3O4/TiO2复合材料
多孔Fe_3O_4复合材料
碳、二氧化钛基纳米复合材料
LTO/CNFs复合材料
Li4Ti5O12对LTO/TiO2复合材料
钛酸锂及炭包覆钛酸锂复合材料
掺杂SnO2纳米晶和TiO2-Graphene复合材料
TiO2@carbon复合材料
钛酸锂/碳纳米纤维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多壁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TiO2@MWNTs)
双壳层Si/TiO2/CFs复合材料
双壳结构(SiO2@TiO2@C)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鸟巢状TiO2纳米线TiO2/Co3O4复合材料
SnO2/TiO2复合材料
互穿网络结构CNT@TiO_2多孔纳米复合材料
C@MoS2,Fe3O4@C和TiO2@C材料
TiO2/RGO负极材料
TiO2@MoS2分级结构复合材料
Li4Ti5O12-TiO2复合材料
Si@TiO2&CNTs复合材料
核壳Co3O4@a-TiO2微/纳米结构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以上内容来自金畔